合肥市打造全链条“闭环”垃圾分类系统

2022-09-14浏览量:

升级改造集中投放点4700座、配备桶边值守督导员4619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94%、6座垃圾焚烧发电处理项目规模达9500吨/日……从抓好居民小区源头分类“重头戏”,到大力推进后端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合肥稳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打造全链条闭环分类系统。

  当前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适度超前,实现了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全利用”,全链条闭环分类系统日趋完善。 

  暑期实践活动  垃圾分类成“热门课” 

  “同学们,知道用过的电池是什么垃圾吗?”“喝过的茶叶,属于什么垃圾?”……不久前,在高新区青松食物科普馆和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来了一批特殊参观者——参加暑期实践活动的家长和孩子。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参加有奖问答、互动,不少小朋友站上讲台分享垃圾分类心得。“我们利用暑期课堂,开展形式丰富的生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让垃圾分类不仅始于心,更践于行。”合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既提高全民垃圾分类意识,也抓好居民小区源头分类“重头戏”。当前,合肥聚焦提升垃圾前端分类投放成效,推行“定时、定点、定人督导”分类投放,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监督、指导,提高分类效率,力促居民分类习惯养成。截至7月,全市居民区升级改造集中投放点4700座,启用运行3758座,配备桶边值守督导员4619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94%,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增量成效明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35%,前端分类成效逐步显现。 

  红色引领  党员志愿者化身“桶边督导员” 

  在垃圾分类的“绿色”新风尚中,活跃着一群“红色”党员的身影。每天早上,在庐阳区柳林苑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一名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在开展桶边督导志愿服务。当有居民前来扔垃圾时,他一边打开居民们的垃圾袋逐个开袋检查,一边指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合肥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越来越多的党员志愿者走进各小区,建立社区工作小组和志愿者团队,逐步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居委协调、物业参与、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我们依托志愿服务、集中宣贯、主题活动等方式,印发分类指南、宣传手册、口袋书、电子海报,编绘原创儿童绘本等,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度。”该负责人介绍,以党建为引领,统筹社居委、业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物业企业、校园社团等基层组织力量,组建“跑楼团”、“管家团”、“宣讲团”、“儿童团”,以入户“‘垃’家常”的形式,引导居民自觉开展垃圾分类。 

  全程监管  建设全链条闭环分类设施 

  后端处理能力决定垃圾能否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近年来,合肥大力推进后端设施建设运行,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已适度超前,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链条闭环分类系统日趋完善。一个巨型抓斗,一把抓起近9吨生活垃圾,投进焚烧炉……在肥东县循环经济示范园内,合肥首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节能(合肥)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平稳运行。像这样的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设施,合肥有6座,处理规模达到9500吨/日,而全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也已达到1600吨/日,基本满足近期生活垃圾分类需要,实现了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全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合肥还将新添一批垃圾处理后端设施。其中,在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有3处,设计处理规模101万吨/年,计划于2022年和2023年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我们建立健全全程监管制度,多元监督模式,全面筑牢收运环节,防止分类好的垃圾混收混运、偷倒乱倒。”该负责人表示,比如规范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行为,实现垃圾分类建设运营市场化企业的跟踪监管,做到日产日清和流向可追溯。严格考核标准,各级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定期开展检查,聘请第三方队伍随机开展暗访,全面开放公众监督渠道,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